在我国浩瀚的古代文学长河中,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光彩和深邃的思想底蕴,成为千古传颂的瑰宝,让我们一同踏入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原文,领略那场山水奇遇的无穷魅力。
《前赤壁赋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,那时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至黄州,心情郁结,一日,他与友人乘舟游于赤壁之下,饮酒赋诗,畅谈人生,在这场山水奇遇中,苏轼挥毫泼墨,创作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。
赋的开篇,苏轼以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”为引,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,壬戌年,七月十五日,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,江水浩渺,月光如练,景色宜人,令人陶醉。
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,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”苏轼与客人饮酒赏月,吟诵着美丽的诗句,畅谈人生,在这美好的时光里,苏轼不禁感叹: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”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。
苏轼以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”为引,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,他写道:“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,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,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这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赤壁山水的壮美,令人陶醉。
在赋的中间部分,苏轼以“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”为引,描绘了一幅凄美的音乐画卷,洞箫声声,如泣如诉,令人心生感慨,苏轼在此时感叹: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短暂的感慨,以及对长江壮阔的向往。
赋的结尾,苏轼以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为结语,表达了自己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喜悦,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《前赤壁赋原文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,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,苏轼在这篇赋中,巧妙地运用了山水、音乐、人生等元素,表达了自己对人生、自然和宇宙的感悟,这篇赋作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,更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和人生观。
当我们再次阅读《前赤壁赋原文》时,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当年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的情景,这篇赋作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山水之美,更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,正如苏轼所说: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”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,把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,共同感受这千古传颂的山水奇遇。
《前赤壁赋原文》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的佳作,它以其独特的魅力,穿越时空,流传至今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赋作,感受苏轼笔下那一场山水奇遇的魅力,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