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卖炭翁》——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传世佳作,以其对一位卖炭老翁的细腻刻画,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,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,本文将带领大家深入解读《卖炭翁》的原文,探寻其背后的故事,感受唐代社会的一个缩影。
《卖炭翁》原文
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 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 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 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 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碾冰辙。 牛困人饥日已高,市南门外泥中歇。 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 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 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 半匹红绡一丈绫,向牛头充炭直。
《卖炭翁》原文背后的故事
唐代背景
唐代,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,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,却隐藏着贫富悬殊、矛盾重重的问题,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诗人,他的诗作多关注现实,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。
作者创作动机
白居易创作《卖炭翁》的动机源于他对当时现实的关注,诗中描绘的卖炭翁,代表了广大贫苦劳动者,他们的生活艰辛,却无人问津,白居易通过这首诗,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,对当时现实的批判。
诗中人物原型
卖炭翁》中的人物原型,学界存在争议,一种观点认为,卖炭翁的原型是白居易的友人;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诗人通过想象塑造了这个形象,无论哪种观点,都无法否认这首诗对唐代现实的深刻反映。
唐代现实的缩影
劳动人民生活艰辛
《卖炭翁》中,卖炭翁为了生计,不得不在南山中伐薪烧炭,他满脸尘灰,两鬓苍苍,十指黑,这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,他们为了生存,不得不忍受各种苦难。
贫富悬殊
诗中提到,“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”这说明卖炭翁的收入微薄,生活困苦,而与此同时,宫使却驱使着他,强行征收炭税,这揭示了唐代贫富悬殊的现实。
矛盾
诗中描绘的卖炭翁与宫使之间的矛盾,反映了唐代矛盾的尖锐,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而统治者却贪婪无度,这必然导致矛盾的激化。
《卖炭翁》原文通过描绘一个卖炭老翁的生活,展现了唐代现实的缩影,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,也揭示了当时的贫富悬殊和矛盾的尖锐,在如今这个时代,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营养,关注现实,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。
相关阅读: